“老师要来家访了!”对于许多家长而言,这则通知曾是令人忐忑的关键词:既担心凌乱的书桌被解读为“学习态度不端”,又焦虑家庭条件可能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客观评价……
然而,随着2025年秋季学期脚步渐近,这个曾让人心有顾虑的暑期“保留项目”,正悄然有了新变化。
社交平台上,不少家长曾分享了自己颇为“紧张”的家访经历
记者走访发现,在杭州家长们今年收到的家访通知中,“双向选择”“灵活预约”已然成为了高频词——家长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安排与教师协商具体时段,家访形式也从传统的“进门座谈”拓展出更多元的模式。
桌游互动 破冰“家访尴尬”
“准备茶点、收拾客厅、整理书架,简直给家里来了个‘大扫除’,结果发现老师更关注孩子的真实生活状态。”一位上城区小升初家长坦言,自己最初为家访前的准备耗费了不少精力,但看到老师在家访中对孩子从课余爱好到作息习惯逐一关心,才发现“家访不是上门抽查,而是家校间心与心的相遇”。
“那种期待里带着负担的氛围,很难触达家长、学生的真实状态。”为了打破隔阂,今年家访季,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705班班主任蔡明子推出了“桌游家访”。此前学校师生见面会上,孩子们填写的个人与家庭资料成了蔡老师的“备课”依据——她根据孩子的爱好特长分组,设计了“西游百科”“单词大招(英语)”“脑洞大开(数学)”“智力运动(棋类)”四大与学科结合的桌游主题,瞬间点燃了现场热情。
家访现场,学生们组队PK,家长与老师围坐交流育儿日常。“孩子们会为‘单词大招’争得面红耳赤,又默契协作。展现的思维和团队意识,比课堂上更鲜活。”游戏间隙,蔡老师还会找孩子一对一交流,从他们口中“打探”同学的性格,侧面拼贴出孩子的社交世界。参与家访的学生谢梓彦兴奋地说:“原来家访可以这么玩!和老师同学一起'战斗',感觉距离一下子拉近了!”
“联合家访”缓解分班焦虑
在杭州竺可桢学校,家访已成为"一生一案"教育档案的核心环节。初一新生分班后,702班班主任荣老师了解到班里的金智晟同学和703班的曹智轩同学是一对双胞胎。为了更特别、更深入地了解这对“独特的存在”,更好地助力他们开启初中生活,暑假期间,荣老师提议与3班班主任胡老师、年级组长林老师开展一场特别的"联合家访"。
“分班后,我们想告诉家长:分班不分爱,两个班级的老师会共同关注孩子成长。”荣老师表示,他们特别理解双胞胎家庭的独特需求和可能的小担忧。联合家访能一次性解答家长的疑问,无论是学习要求、班级特色还是家校配合,两位班主任现场"同框"解答,信息不遗漏,沟通更高效!
703班班主任胡老师则怀抱档案,认真记录下家长提到的孩子在家情绪变化——比如考试失利时偷偷抹眼泪,或是解出难题时的雀跃欢呼。“家访不是任务,而是倾听与理解的开始。”胡老师翻开手机里保存的学生艺术节照片,照片中每个孩子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,“就像这些花朵,各有芬芳,也各有花期。我们希望孩子在这里,不仅能收获知识,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”
变化背后:“规范+创新”双轨并行
据了解,自2023年起,杭州市上城区就推出了《中小学家访工作指引十六条》,其中就包括“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向老师预约家访时间,提前告知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。”“沟通学生校内外健康情况”“完成“一生一案”的家访档案记录”“班主任、心理教师、家庭教育指导站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五类重点学生家庭按需深度回访。”等举措。围绕“家访前、家访时、家访后”,上城区打造覆盖全流程的精心服务体系,实现精准指导全覆盖。
一名上城区教师结束家访后,在朋友圈中记录了自己的期许
类似的做法还有临平区教育局近年来要求全区中小学“一校一案”落实全员家访工作,由校领导、班主任、学科教师、心理教师等组团开展入户家访,并对新一年级、新初一、新高一学生开展全覆盖家访,为新阶段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基础。
在人工智能加速渗透我们生活的今天,面对面的真诚交流,始终是构建家校共育生态的基石。正如一位受访家长所言:“老师离开时,孩子追到门口问‘下次什么时候再来’,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最好的教育,始于有人始终愿意走近每一个孩子。”
(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
热评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