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起,痛风急!当心“蟹肥酒浓”埋隐患 中老年人记牢这些预防要点

2025-10-27 11:04 来源:每日商报 作者:叶丽姣

每日商报

    “大闸蟹配黄酒,秋日出游走一走”,本是秋日里惬意的生活场景,却成了不少中老年人痛风发作的“诱因”。入秋后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接诊的痛风患者明显增多,其中不乏因饮食不当、受凉等因素诱发的中老年人。鲁晓勇副主任医师介绍,痛风不仅带来剧烈的关节疼痛,长期忽视还可能损伤肾脏、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

    大伯连续两天“大闸蟹+黄酒”

    结果脚趾竟肿成了“大萝卜”

    “医生,快帮我看看!昨天吃了两只大闸蟹,还喝了点黄酒,今早大脚趾肿得像个红萝卜,碰都碰不得,路都走不了!”在浙大二院风湿免疫科诊室里,62岁的张大伯(化名)被家人搀扶着坐下,一脸痛苦,连脱鞋都需要家人帮忙——掀开裤脚,他的左脚大脚趾第一关节又红又肿,皮肤温度明显比其他部位高,轻轻一碰就疼得他直咧嘴。

    这已经不是张大伯第一次痛风发作了。三年前他就查出高尿酸血症,医生开了降尿酸药,可他觉得“不疼就没事”,药总是想起才吃,饮食也没太忌口。前段时间恰逢国庆中秋双节,家里晚辈送来好几箱大闸蟹,张大伯连着两晚都要吃两只,还配着黄酒解腻。本以为是“秋日滋补”,没想到第二天凌晨就被剧烈的疼痛疼醒,脚趾又胀又热,连被子都不敢盖,最后只能坐着轮椅来医院。

    经过一系列检查,以及结合患者关节症状,张大伯最终被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。“秋季是痛风高发季,像张大伯这样‘蟹+酒’的组合,简直是痛风的‘加速器’。”鲁晓勇解释,大闸蟹的蟹膏、蟹黄嘌呤含量高,而且黄酒不仅会导致内源性尿酸生成增多,同时还会抑制尿酸排泄,两者叠加,再加上张大伯本身尿酸控制不佳,很容易导致痛风急性发作。

    为何秋季痛风容易“找上门”?

    关键在于温差变化与生活习惯的双重影响

    为何秋季痛风容易“找上门”?鲁晓勇解释,关键在于温差变化与生活习惯的双重影响。入秋后日夜温差大,气温降低会让尿酸的溶解性下降,就像糖水遇冷会析出晶体一样,尿酸也会在关节处形成尿酸盐结晶;而秋季恰逢蟹、虾等水产品上市,亲友聚会增多,难免会出现“吃海鲜、喝小酒”的场景,再加上部分中老年人为了“贴秋膘”暴饮暴食,或因早晚受凉、户外活动后疲劳缺水,都可能成为诱发痛风的“导火索”。

    更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中老年人对痛风存在认知误区:有的认为“疼的时候吃药,不疼就不用管”,擅自停药导致尿酸反复波动;有的觉得“痛风是吃出来的,只要忌口就能好”,却忽略了痛风发病75%与遗传基因相关,仅靠饮食控制远远不够。对此,鲁晓勇指出,事实上,痛风不只是“关节疼”,长期高尿酸还可能损伤肾脏,增加心梗、脑梗的风险,必须科学管理。

    那么,中老年人秋季该如何预防痛风?鲁晓勇给出了四点建议:首先要定期监测尿酸,确保空腹尿酸稳定在360μmol/L以下,不要“凭感觉”判断病情;其次要规律服用降尿酸药,就像高血压患者不能擅自停降压药一样,痛风患者也需长期用药,若担心副作用可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;饮食上要避开“蟹+酒”“海鲜+啤酒”的高危组合,少吃动物内脏、浓肉汤,水果优先选樱桃、柚子等低果糖品种,每天饮水量保持在2000—2500毫升;最后要注意关节保暖,早晚出门穿袜子、戴护膝,避免淋雨受凉,户外活动后及时休息,别让疲劳“雪上加霜”。

    最后,专家提醒,如果不幸发生急性痛风,也别慌。“可先在家用冰袋裹上毛巾冰敷疼痛关节,每次15—20分钟,缓解红肿热痛;若冰敷效果不佳,要尽早服用塞来昔布、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物,同时及时就医。需要提醒的是,痛风急性发作期通常要暂停降尿酸药,待症状缓解后再恢复,具体用药需遵医嘱。”

(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