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姑娘王浥尘在杭州植物园科研科普部工作,是一位博物画创作者,擅长绘制植物和真菌。
2019年起,从墙角石缝隙常见的凤尾蕨,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,被誉为“植物界大熊猫”的珙桐,她用画笔记录着杭州的各种植物。

一切要求准确
博物画是一种以自然万物为绘画对象,以绘画形式科学,客观而真实的记录动植物、矿物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的艺术形式,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。
一幅博物画的创作,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。其中,最花时间的,不是用笔画出来,而是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观察。
“比如一种植物的叶形是怎么样的,是单叶还是复叶,如果是复叶,又是几回复叶,叶柄的长度是多少,是怎么长的,这些都要画精确。各个部位的长度比例,也要准确测量后,根据实际描绘,不能想画长一点就画长一点。还要附上比例尺,让人能知道植物的实际尺寸。”
博物画的科学性,简单说就是要画得像。这个“像”,除了要展现植物的外观和颜色,更重要的是把植物结构特点和关键特征准确表现。如果某种植物,有比较具代表性的器官,例如植物的花或者果实,还要单独描绘,甚至画出解剖图。
“以前白花泡桐树在杭州很常见,每年三四月,满树白紫色的花朵非常漂亮,香气怡人。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在城市里找一棵泡桐树变得十分困难了。今年认真画了白花泡桐,才第一次真正了解了泡桐花的结构。”
王浥尘感叹,自己在植物园工作9年,原本以为对植物已经有所了解,但每到画的时候,总能发现这些植物不为人知的小故事,在画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感动,会让自己更热爱植物,更热爱自己的工作。

大自然的美丽
2018年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展出了曾孝濂等47位画家的100余幅博物绘画作品,这些作品展现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。王浥尘正是被这份严谨和美丽吸引,开始用画笔记录身边的植物和物候的变迁,她的记录对象大多数是杭州植物园的“本土居民”。
杭州植物园盆栽园边有三棵很大的天目玉兰,它最早在杭州西天目被发现,主要零星分布在华东地区的山中,野外数量稀少,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珍稀濒危植物。每年早春,天目玉兰会开出一树粉色的花,由于花期较短转瞬即逝,很多人会专程等候,掐着时间赴这场“粉色约会”。
七月至九月,美丽的石蒜迎着夏日的高温进入盛花期。这种花型奇特,花色丰富,又有着浪漫色彩的精致花朵,是杭州植物园这几年的夏季“顶流”。
秋季,各色果实上线了。青钱柳果实有革质圆盘状翅,长得像一个个圆形的钱币。杜仲的翅果扁平,富含纤维,折断它会发现它能“藕断丝连”,拥有丰富的杜仲胶。麻栎是壳斗科的植物,果实像栗子,但是有着带刺的“帽子”。短尾柯跟我们日常说的“橡子”相似。
这些都是小松鼠、小鸟和昆虫等野生生物过冬的储备粮,最近几年“捡秋”活动越来越火,过度捡拾会破坏生态平衡,导致这些小动物过冬的储备粮锐减。其实让这些树叶、种子、果实留在自然环境里,一样能拍出美美的秋天照片。参与自然,但不打扰自然。
灵峰探梅是杭州人在新年伊始的盛大活动,当游客流连于各色梅花之际,王浥尘端着相机,正在仔细观察灵峰梅花的形态特征。“观察了撒金型梅,它会在一根枝条上出现不同颜色的花朵,特别有趣。嫁接的梅花,例如细枝朱砂的木质部是红色,江梅的木质部是白色,嫁接生长在一起后,木质部颜色依然泾渭分明。”
这些所有观察,都被王浥尘画入画中。对她来说,博物画是一种能永久留存自然界美好的方式。
(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
热评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