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秘的杭州西湖南高峰,藏着多少故事?

2022-07-04 11:08 来源: 杭州网

杭州网

    你爬过南高峰吗?

    在西湖十景里,“双峰插云”大概是最特别的一个,名字大家都不陌生,但几乎从没有人真正见到过。

    双峰,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,两者相距约5公里。

    南宋时,两座山峰的峰顶各有古塔一座,每逢云雾低横之日,自西湖西望,群峰隐晦而塔尖分明,因此有“两峰插云”的景名。

    到了清代,两个峰顶古塔皆毁废,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皇帝南巡杭州,御题景名,改“两峰”为“双峰”。

    描写“双峰插云”的西湖诗词里,大多都有点夸张:“南北高峰高插天”“高入太虚云气中”……

    不过,现代人想用相机镜头描绘诗中意境,是很难拍出“插天”“入云”的感觉。

    灵隐路上的“双峰插云”碑

    “双峰插云”难得一见,双峰本身却是极佳的登高去处。

    其中的北高峰,是西湖景区内一条经典登高线路,山巅的天下第一财神庙灵顺寺,常年香火鼎盛。

    与它遥相呼应的南高峰,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,在西湖群山中也相对冷门。别说外地游客,就连很多杭州人也不一定登顶过南高峰。

    这座常被人们忽视的山上,到底藏有多少秘密?我们去探一探。

    陟屺亭

    见证爱情的陟屺(zhì qǐ)亭

    听起来有点难爬的南高峰,其实并不高,海拔仅257米,且沿途大部分地方还有绿荫遮阳,不算太晒,可以说是一条有点适合懒人爬山的休闲线路。

    上南高峰的山路有很多,主要有三条:一条从烟霞洞上,一条从水乐洞上,还有一条从六通宾馆上,靠近高丽寺法相巷。

    烟霞洞

    我们走的是烟霞洞茶室后面这条线路。从烟霞洞公交车站出发,走过烟霞古洞,拾级而上,会路过一座颇有来历的路亭,名为陟屺亭。

    陟,登高的意思,屺,没有草木的山。不过,这里却是林茂草盛。

    陟屺两个字,出自《诗·魏风·陟岵》,“陟彼屺兮,瞻望母兮。” 意思是思念母亲,这是晚清文人金凤藻女士在1911年为寄托思母之情所建的亭子。亭柱上刻有楹联:得来山水奇观与君选胜,对此烟霞佳景使我思亲。

    据《西湖新志》记载,这位金女士曾与丈夫周光松同游烟霞岭,说好百年后要合葬于此。后来金女士患上喉疾,病得厉害,得到丈夫昼夜悉心照料后痊愈了。

    没想到的是,自己刚刚病愈,丈夫却患上同样的疾病亡故了。金女士痛不欲生,殉其夫而亡。

    这座亭子还见证了另一对凄美又浪漫的爱情——胡适与曹诚英。

    1923年,32岁的胡适在烟霞洞养病,因与小表妹曹诚英情愫暗生,便看什么都是好的。刚好也是这样的梅雨季节,胡适还特地写过一首《烟霞洞》:“我来正值黄梅雨,日日楼头看山雾。才看遮尽玉皇山,回头又失楼前树。”

    古往今来,专程到这座亭子来“打卡”的名人很多。比如,清末大臣陈夔(kuí)龙,他于1921年重阳后登高至此题刻的一首诗就留在亭柱上。

    他死后葬在三台山麓,墓旁边就是南高峰的另一处上山口。

    大部分山路都有绿植遮阴

    佛手岩的摩崖石刻

    面对陟屺亭,有一个岔口,右手边是往山顶方向,左手边则通往一处更为低调的南高峰秘境——佛手岩。

    佛手岩就在烟霞洞上方的半山腰上,因为此路不通山顶,平常很少有人会来。

    叫这个名字,当然不会是无缘无故的。从洞口往里看,有一块大石,如手掌下垂,筋节明晰,故得名。

    佛手岩最出名的,是这里的摩崖石刻,属于古人的“朋友圈”遗存,是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  这里一共保留了8块摩崖石刻,其中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宁年间。

    佛手岩

    佛手岩的摩崖石刻

    摩崖石刻上写着:“兖国鲁有开元翰,熙宁甲寅十月廿五日游佛手岩”,翻译过来的意思是,北宋熙宁七年,即公元1074年,农历十月廿五,山东人鲁有开,字元翰,来到佛手岩游览。

    这位鲁元翰,是北宋的一位官员,官职最高做到中大夫,从四品,相当于现在一个正厅级干部。鲁元翰是一位清官,做过许多造福老百姓的事。他的清风廉政事迹,还被写进《宋史》中。

    到佛手岩游览的那一年,正是宋朝最重要的一次变法——王安石变法的推行期间。当时的鲁元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,选择站在了保守派的一边,被王安石打发到了杭州做通判。

    遭遇相似命运的,还有鲁元翰的朋友苏轼。1071年,苏轼被贬到杭州做通判,与鲁元翰共事。或许正因二人的仕途相似,为官清廉,便一见如故,成了好朋友。一次,苏轼将一棵石斛栽种在怪石之上,并作了一首《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》的诗送给他。

    1074年的秋天,苏轼被派往密州任职。这块题刻的时间,也是1074年。当年十月,鲁元翰来到南高峰并写下题刻,不知是临行前他们一同来游,还是鲁元翰在苏轼走后,独自登高望远,遥寄对好友的思念之情?

    南高峰顶俯瞰城市和西湖风光

    现在这个季节,在日落时分爬上南高峰山顶,俯瞰城市和西湖,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。

    站在这样的绝美风光前,很适合与南高峰有关的词作为背景画外音:

    “南高峰,北高峰,南北高峰云淡浓,湖山图画中。”

    “南高峰,北高峰,一片湖光烟雾中,春来愁杀侬。”

    ……

    想看这样的风景,就要继续爬山。

    南高峰顶俯瞰满觉陇村落、茶山。

    烟霞“学霸”三墓

    欣赏完佛手岩的摩崖石刻,继续上山登顶,需从佛手岩折返回到陟屺亭。

    往下走三四分钟,是“大好湖山”石刻群。这几处摩崖石刻以民国题刻为多,有“湖山幽邃”“仿若登仙”“大好湖山”等。

    沿着游步道一路向上,林木丛中,山壁上出现三个大字:“师复墓”。这里没有墓地,只有石壁上这三个字,下面是一篇石刻“师复墓表”。

    刘师复墓

    “师复”即刘师复(又名刘思复,1884-1915),广东中山人,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。他在辛亥革命之后,目睹杂乱纷扰而注重道德救世,在杭州发起“心社”,著有《师复文存》《伏虎集》等。

    刘师复还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先驱之一。1930年,巴金从法国回来后,第一次到杭州,便去烟霞岭祭扫师复墓。

    朱昊飞墓

    再往前,上坡,也有一座墓。墓主人叫朱昊飞(1842-1934),浙江乐清人,是一位化学学霸,1917年第四届北京师范大学理化部毕业,后留学德国。朱昊飞被称为“中国染料化学之父”,他的妻子曾是宋美龄的秘书。

    据《乐清华侨志》载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,朱昊飞去德国留学,在柏林大学钻研化学四年,获化工博士学位。历任北京大学、中山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浙江大学理化教授。

    胡明复墓

    不远处,左边草丛里是另一位“学霸”人物的长眠地,胡明复(1891-1927),江苏无锡人。他是我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,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,曾留学哈佛。可惜英年早逝,36岁时溺水而亡,1929年7月,中国科学社将其遗体迁葬于烟霞岭山坡上,墓碑上的字是蔡元培书写的。

    三座墓相距不远,这就是著名的“烟霞三墓”。

    南高峰洞壑众多

    离开烟霞三墓,中途峰回路转,洞壑众多,上山线路不同,会看到不同的洞。比较出名的是千人洞和无门洞。

    其中的千人洞,是西湖群山已知山洞中最大的洞穴,最宽敞处面积可以达1300多平方米,考虑到安全因素,目前洞口用铁栏杆围着。

    南高峰洞壑众多

    大夏天,一路走到这里,只站在洞口就已经能感受到阵阵凉意,洞外还有一处凉亭,可以歇脚休息。

    走上一段连续的台阶,拐弯时头顶就是悬崖峭壁,在绝壁之下有个“无门洞”,雕刻着明代时期的罗汉造像,是数百年前的民间佛教造像艺术。

    再往前,过一大片茶田,就可以透过山景植被眺望远处若隐若现的钱塘江了,南高峰顶就在不远处。

    骋望亭

   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,又出现一座亭子,这是南高峰的最高点,骋望亭。亭名来自《西湖游览志》作者田汝成的《荣国寺》诗句:“飞塔中天起,清秋骋望来。”

    南高峰塔遗址,就位于骋望亭东侧,现在只能看到留存的一点点塔基。

    骋望远眺,可北望西湖,南望钱塘江,还可俯瞰山下的满觉陇,在杭州城内算得上是极好的一处观景点。

    南高峰观景平台

    其实,还有一个隐藏取景点——往下山方向走一段,会看到一个用木头搭起来的观景平台。

    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西湖、苏堤、小瀛洲,还能眺望远处的雷峰塔、城隍阁和城市高楼,已经成为了不少摄影师拍摄杭州风光的绝佳机位。

    秘境档案

    南高峰

    西湖十景里的“双峰插云”,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,两者相距约5公里。

    其中的北高峰,是西湖景区内一条经典登高线路,山巅的天下第一财神庙灵顺寺,常年香火鼎盛。与它遥相呼应的南高峰,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,在西湖群山中也相对冷门。

    这座常被人们忽视的山上,到底藏有多少秘密?

(本文来源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仅做公益分享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