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2023年9月20日 /美通社/ -- 近期,中国网发布了“一带一路”的相关报道,以下为报道全文:
9月16日,高质量共建"一带一路"新征程:愿景与方案研讨会在上海举行。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、中国网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,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陈波,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,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马颖慧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主持开幕式并作研讨会总结发言。
高岸明在致辞中表示,共建"一带一路"倡议实施十年来,增强了共建国家间的政治互信、经济互融和人文互通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,注入了强劲动力。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,共建"一带一路"倡议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风险挑战,增强共建各国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他对高质量共建"一带一路"提出四点建议,一是坚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,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中国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;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,通过对话、协商、沟通凝聚共建理念,通过发展战略、规划对接形成建设合力,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;三是坚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,使其与共建"一带一路"协同发力,推动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,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;四是坚持深化人文交流互鉴,多沟通、多对话、多协商,促进文明交流互鉴,增进民心相通。
陈波在致辞中指出,共建"一带一路"倡议具有重大时代意义,是回答世界之问、时代之问、历史之问的中国方案,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,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光辉范例。面对共建"一带一路"的第二个十年,我们要深刻总结成功经验,进一步加强和共建国之间发展战略的对接,聚焦重点合作领域,持续推动一批"小而美""惠而实"的农业、医疗、减贫等民生工程,助力解决共建国家关乎民生福祉的实际问题;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促进政企协调,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;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和"一带一路"故事,充分展示"一带一路"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、民众生活改善作出的贡献;进一步发挥好智库学者咨政建言的作用,提升对一线建设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,为应对"一带一路"建设中的现实难题、实际困难出好主意,帮助解决问题。
王晓辉表示,共建"一带一路"取得了巨大成就,也谱写了无数动人故事。讲好"一带一路"故事,是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,塑造可信、可爱、可敬中国形象的有效方式。讲述"一带一路"故事,对不同受众要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,让传播更有温度和人情味;要积极回应外国民众的关注关切和国际社会存在的误解误会,既充分展示成绩,又不避讳问题;要创新传播技术手段,提高受众互动参与度,以多元视角讲好"一带一路"故事。
马颖慧在会上说,近年来,上海立足国家需要和上海优势,紧紧围绕上海"五个中心"建设,着力巩固互联互通基础,积极拓展合作领域,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合作、更高效益的投资、更高质量的供给、更高韧性的发展,助力"一带一路"建设。在新发展格局下,上海正以系统化改革为导向,加快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。上海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,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空间和新领域,着力巩固"一带一路"建设成果,稳步推进共建"一带一路"新征程。
本次研讨会设四个议题,分别是:中国式现代化与"一带一路"建设新理念,变局适应和格局塑造:"一带一路"建设新使命,绿色转型与数字赋能:"一带一路"建设新引擎,"一带一路"建设桥头堡与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升级。来自上海市外办、上海市商务委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、上海社会科学院、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、上海市委党校、复旦大学、上海外国语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华侨大学、上海政法学院、伏羲智库、中国进出口银行、华为公司等政府机关、企业、高校、智库和研究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。
陈东晓院长在总结发言时表示,本次研讨会对十年来共建"一带一路"的重大成就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和总结,对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,也对把握新机遇、应对新挑战提出了务实的建议。他提出,在高质量共建"一带一路"的新征程中,要更加重视自身集成性的系统改革和制度型开放,更加重视共建合作的韧性建设,更加重视健全风险管控机制,更加重视合作中的绿色转型、数字转型,更加重视公共产品供应中的知识供给和知识分享,更加重视在传播中讲述让人信服的故事,共同绘就"一带一路"下一个黄金十年的蓝图画卷。
(本文来源网络,仅做公益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!本文仅做公益分享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)
热评话题